换个姿势看智能可穿戴设备创业
- +1 你赞过了
“智能可穿戴设备”,就像“互联网思维”一样是个因被曲解并且烂大街而在2013年被玩坏的词儿,估计有不少人看到它会出现过敏反应。但是,先不要吐了站起来听我说,它一定是未来。道理非常简单——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网络将比基于智能手机的网络更彻底的去中心化。
我们应该都还记得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是怎么一回事。智能手机通过对用户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碎片化,从而占有更多的“使用”,于是相较于PC互联网,它在更短的时间内爆发并且形成了更加不可估量的商业价值。而智能可穿戴设备则将更进一步,它们打破过去单一的硬件形态,24小时随身,将使用时间和空间碎片化到新的高度,并且,比手机更强地延展了感官,时刻收集着人体内部的动态数据,从而可能形成人体同外部世界直接交互的一个个入口。随之而来的产值毫无疑问会是无远弗届的。
唉。好了,前途如果是光明的,那么道路一般都是曲折的。接下来的问题便是“when”、“what”和“how”了……请坐稳扶好,因为我们马上要进入一个坑与槽点齐飞的世界。
这里我最主要谈时间点。创业方向可以调整,操作方式可以探索,似乎只有时间是唯一不可磨灭也无法归零的成本——它是无论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关心的首要问题。而很遗憾的是,对此我的整个观点是愈发趋近保守的。根本原因在于突破性的交互体验截止目前尚未出现。
智能手表的疯狂或许是2013年智能硬件虚火过旺的最佳体现,喧嚣到了第四季度,才终于有人受不了跳出来大呼“不是把智能手机栓在手腕上就叫智能手表”。这可能是对可穿戴设备交互方式最为一阵见血的抨击。在这里我必须要说这个问题普遍存在,错的不仅仅是智能手表。
具体的我就不喷了,毕竟不是交互方面的专家。
但或许下面这个点值得思考:
在PC互联网上,最高使用频次的产品是信息处理相关的,是搜索引擎;而在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上最高使用频次的产品是跟沟通相关的,大家都知道,是微信。这里打个补丁,有人可能觉得社交网络在PC互联网上的使用频次应该很高,但实际上移动互联网进入繁荣期之后,这些产品的APP使用频次很快便超过了它们的网站。所以信息处理和沟通就是这两种设备的功能基点。那么,假如可穿戴设备领域出现类似智能手机这种统一的体验,那么它的功能基点应该是什么?
事实上我觉得,也许正是这个功能基点的缺失,致使切中刚需的产品凤毛麟角。要我说,截止目前只出现了两类半的刚需产品,即是以定位为核心的儿童手环、以加motion sensor为核心的专业运动训练产品,以及那半个,就是由计步器拓展出来的泛健康类产品,这在欧美是刚需,在国内则不然(过去几天沐浴在加州的阳光下终于让我彻底认清了生活方式差异的残酷现实)。
今天这个时点,智能硬件规模化产出的条件尚未完全形成,外部也不具备成熟的市场条件,感觉非常像是处在智能手机的pre-iPhone时代。不过我相信这些问题终将被解决,按照经济和技术周期的规律,产业爆发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提前布局也将使我们最终受益——前提是我们主动或者被动地调整,回到靠谱的方向上,积淀。
那么,在这段暗夜潜行的时间里,创业者可以做些什么呢?感觉下来至少有两件事,第一是要有国际视野,找到最适合的市场。第二是要在逐步积累的同时做踏踏实实的现金流,即便非刚需的东西也有它自己的卖法,史玉柱老师什么的案例都写过我就不赘述了。
今个既然说了是前投资人换个姿势看硬件创业,那么重头还是说说投资逻辑的事儿。假设你看到了这里,并且还想在这个领域出手的话,不妨听我一言。
从团队的角度而言,我认为一种能力是亮点,即在交互上和产品的可拓展性上具有独特(但是不疯狂)的思路。其实如果想得远一点,软硬的融合将如何演变未可知,如果可穿戴设备乃至所有智能硬件都将定格在“一个设备+一个APP”的形态上,那未免也太傻了。而且,依靠要么硬件销售来带动软件下载,要么陷入软硬件左右手互搏的窘境,总觉得是对我辈互联网思维人士的侮辱(自黑一下)。
要时刻提醒自己这是非常早期投资而硬件创业又是环节很多、变数很大的一个方向,我认为open的心态源自真正理解自己不是在投团队现在所做的产品,而是在投一种综合实力的积累以及它在未来的效应。相应地,全球视野、市场运营以及未来服务体系的建立这些或是投资人可以帮得到忙的地方,或是太过早期暂时不需要考虑的地方。
至于投资顺序,我阶段性的观点是从核心元件开始,到基础服务,然后到产品公司,接下来才是销售平台。这个问题展开写又是一篇,且待我下次再赚雷锋网的稿费吧~~
最后,我仅以一位通透的投资界前辈的关于早期投资的教导作结,可能用这个思路来看硬件创业,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你所能做的是感受到趋势的来临,做足够的布局并且相信你所投资的人,而永远不要寄望的是快速看准每一个创业者,以及,准确预测每一个行业爆发的时间点。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